管理咨询行业的整体态势—楔形整理
管理咨询行业发展到今天,运用股票术语来说已进入一个楔形整理阶段。以前这个行业是知识分子云集的地方,是做管理咨询的地方,但近几年来这个行业一直在萎缩,现在萎缩到了极限。炒股票的朋友都知道,进入楔形整理后就会面临突破,可能是向上突破,也可能是向下突破。具体来说,管理咨询行业的楔形整理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企业定位变得散乱
从1998年管理咨询行业走热,到如今已经历了10余年的发展,最初的各管理咨询公司至少要有个定位—我是做人力资源的,你是做企业文化的,他是做改制的,还有做战略的,否则,很难进入这个市场。同时,最早的管理咨询公司一定要与学术有联系,或者跟外资背景有联系,突然冒出个马路派,几乎没有市场空间。这10余年行业发展的一个特征是延续了一系列热点“改制”、“人力资源”、“组织咨询”、“管控”,等等。但当下这个市场就是乱拳打死老师傅,可以没有任何专业知识,扯张大旗,就是管理咨询公司了。而且现在的市场热点非常散乱,如果说有集中度的话,就我看到的(可能有失偏颇)大家现在都在打一张“管控”牌。很多管理咨询公司的业务线随着热点不断拓展,比如某公司10多年来一直专做人力资源咨询服务,现在业务线拓展了,从管控到组织到文化,为什么要有这种变化呢?因为有些业务咨询已经变成廉价的萝卜白菜。某外资咨询公司曾给某央企做一个纯粹的人力资源咨询项目,实际咨询服务费仅为报价的1/10。不仅如此,企业文化业务等也快变成萝卜白菜了。由于市场热点散乱及专业不突出的问题,很多管理咨询公司做人力资源和企业文化很难说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力资源和企业文化咨询。
但是,这种行业不断走低的态势不可能无休止地延续下去。继续往下走,咨询公司没有利润空间,客户也难以获得管理提升—客户做完人力资源咨询,薪酬仍然一塌糊涂,考核仍然乱七八糟;做完企业文化,仍不知道什么是企业文化,什么叫文化管理。所以,从这一点看,管理咨询行业已经进入楔形整理的末端,变局只是时间问题。管博理咨锐询行管业的理态势在及我线们的任务。
二、行业核心人才加速流失
首先是行业的核心人才在加速外流。这个行业的核心人才不是在增加,而是一直在减少,2008年以来人才加速外流的趋势尤其明显。一些骨灰级的核心人才陆续退隐,如今这个行业的老江湖越来越少。
其次是进入这个行业的高端人才越来越少。一家管理咨询公司即使有很好的薪资水平,乐于招纳高端人才,也很难如愿,因为人才市场上的高端人才太少。现在整个行业的队伍素质在下降,缺乏真正的专家,一些管理咨询公司的成员都是工兵级的,竞标时对企业低三下四、点头哈腰,以搞关系而不是靠技术取胜。做建材行业的战略时,临时熟悉建材行业,临时熟悉战略,怎么能胜任?做文化时,临时熟悉行业,临时熟悉行业文化特征,临时去做研究,怎么能做呢?这种现象从2003以来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所以这个行业没有重大的技术突破,缺乏长久的品牌概念。从这个角度,管理咨询行业也进入了楔形整理的末端。
再次是进入行业的人才渠道越来越窄。MBA一度是咨询行业的主流人才渠道,现在则不然,如今MBA并不太愿意进入这个行业,这与行业整理水平下滑、行业不太受尊重了有关系。以前,进入这个圈子好歹是个专家,学的东西不够用,在项目上可以学点就行;现在你抄我,我抄你,从业人员收入也在降低,更重要的是缺乏成就感和尊严感。管理咨询人才出现断层已成为整个行业的问题,这个态势也该进入突破阶段了。
三、行业本身的门槛在提高
从06、07开始,管理咨询行业呈现出新态势,就是行业集中度在向北京靠拢。以北京为主,上海、深圳、广州几大城市齐头并进的资源格局已被打破,现在上海、深圳、广州的全国性品牌近乎销声匿迹,那些老牌咨询公司的市场分额也许没有缩减,但是市场定位战略方向发生了变化,融入本地企业,成为区域品牌,但北京仍是高举高打,面向全国各地。整体来看,就是越来越多的咨询公司、咨询方法论、咨询品牌等管理咨询公司资源向北京集中。在北京,几个人拎几台电脑,花点启动资金就能成立一家管理咨询公司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但与此同时,品牌业务的集中度却趋于分散。原来,无论提及战略咨询、企业文化咨询,还是人力资源咨询,都会联想到该领域最出色的管理咨询公司,如今不是了,谁都做很多业务,但品牌业务不明显,也就是品牌知名度趋于分散。这种现象也进入了楔形整理阶段,只不过这个情形可能还要延续几年,因为它牵涉的因素很多,包括知识产权的保护、产学研的结合、行业路线等。 需要指出的是,行业门槛高是指个体介入门槛,对于以法人身份进入来说这个门槛毫无意义。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其它企业服务领域的机构转型进入管理咨询领域,一大批工程咨询公司、会计公司、审计公司、广告公司等看到管理咨询行业品牌集中度下降,人才结构下降,于是挖几个管理咨询人才,依据原来的客户基础转型做起管理咨询。从本质上来说,这只能是一阵风,不能算是竞争的一极,但在一定时期内对某些管理咨询公司以及某些领域的咨询会造成冲击,比如很多新转型的公司跟风集团管控咨询热点,简单宣传后,就可以跟老牌咨询公司“平起平坐”。更严重的是,由于专业理解不同、研发低成本,他们对咨询服务的心理价位比较低,扰乱了价格市场。比如说,管理资源公司转型去做审计,采取同样的方式照搬照抄,没有什么成本可言,照样能低价,你要30万,我要3万也行,但对行业和客户都是负面的。 总之,“门槛高”只是指局部地区如北京,单打独斗地挑一个咨询公司比较难,但在二三级城市成立咨询公司走区域市场的现象仍可行。
四、恶意的低价循环
本来到2005、2006年,由于集中度的提高,咨询行业低价状况稍稍扭转,性价比趋于合理。但由于管理咨询市场缺乏行业规范,随着众多其它行业企业的涌入,扰乱了价格市场,老牌正规的管理咨询企业生存压力加大。新涌入的企业抄袭行业标杆企业的研发成果,降低成本、低价竞争,引发恶性循环,导致行业生态持续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