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救援》(The Martian)这部热门电影在豆瓣上的评分高达8.5分,男主角马特呆萌(Matt Damon)全程喜感出演功不可没,然而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仿佛人类在火星上依靠智慧战胜自然条件生存是一件可行的事儿。然而事实上,真正的人类生活离着电影还很遥远,我们必须面对的还是“没有第二个地球”。
虽然这是一个听起来非常耳熟、又很古老的口号,全球最重要的气候会议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 21)(又名2015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仍然把它作为slogan,重申这一迫在眉睫的事儿。这显然是在提醒地球人,在尚未找到另一个地球之前,如何让地球做到可持续发展显然更为重要。
说到“可持续发展”——又是一个听起来耳熟又古老的口号。可能在大部分人眼里,这个词只是听起来很美好;很多企业也甚至觉得践行此事是一件应该做的事儿,不过可能只是在做慈善。的确,曾经可持续发展可能“太昂贵”、“没有量化的ROI”、“只适用于大型公司”,不过如果你今天仍持有这种观点,只能说你已经OUT了,互联网已经开始带来颠覆。
可持续发展不是做慈善,互联网让其成为新的“生意经”
四通八达的互联网及物联网的出现开阔壮大了技术驱动型可持续性产业的发展前景,而这正是“智能”家居、建筑、工厂及城市的基石所在。在未来5年里,预计有超过20亿用户、400亿台机器接入互联网,“智能化”产品数量激增,包括机对机、机对人、以及人对人的各类产品,而这一切产生的海量信息,正是所谓的大数据。新工具帮助人们理解并充分利用这些庞大数据带来的空前机遇,并通过营运智能、能源控制及自动化来提高效率。
例如,与20年前的工厂经理相比,如今经理们日常接触运用的工厂数据是之前的10余倍。另外,工厂及商店经营者们还可以从经营场所之外的系统中获得数据。比如,天气数据可以用来预测农作物生长情况,进而通过预测出接下来三个月的肥料用量制定更加准确的肥料生产计划。
通过对设施和资产的强大智能监控,可以准确地描绘出资源消耗的基线。而效率提高方案同样可以通过模拟、测试和测量得到。准确的测量方法有利于促成效率改进,并取得切实的、可由财务数据量化的进展。
数字“智能”技术的使用可以实现更高效率,从而带来切实的盈利。《哈佛商业评论》根据过去八年的数据发现,更注重可持续性发展的企业在净利润率(+6%)、资产回报率(+3%)、净资产收益率(+11%)上都有比对手企业更亮眼的表现。因此,今天,可持续发展与其说是个时髦词汇,还不如说是现下商业的成功魔咒。
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更需“同步走”
既然可持续发展并不是做慈善,对于商业而言也是一件好事,那么全球应该怎样去推动呢?比如,可以创建明确且可预测的碳定价机制。政府、企业和民众都要懂得排放温室气体并非免费,人们必须为威胁到人类生存环境的行为付出相应的“代价”。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能源矛盾日益加剧的同时,当今社会仍有约13亿人无法获得现代能源。所以目前尚有一个能源悖论,即如何平衡地球的碳足迹与人类使用优质能源的固有权利之间的关系。因此,在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上,还需要兼顾不同地区各自的发展战略。
世界上先进的企业正在积极探索共同发展之路,比如施耐德电气在2015年为促进电力接入率仅为23%的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获得电力,与其他欧洲企业和组织合作发起成立了Energy Access风险投资基金。这一基金以从事推动低碳、低成本电力接入解决方案的小企业为投资目标,这些小企业所在农村地区往往融资困难甚至无法融资。除了提供资金,施耐德电气还将提供一系列技术支持,为当地小企业提供管理、监管、能效和环境保护最佳实践的实际帮助和建议。也就说,施耐德电气在提供更多低廉、更绿色的能源的同时,也在当地建立包容性商业模式,以支持当地创业活动。因此,可持续发展并非发达国家的专利,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完全可以做到协同发展。
在互联网时代,减碳技术、不断革新的设备以及物联网驱动的连接方式,使能源的生产、储存、运输及消费也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此,大幅减排温室气体以拯救地球的力量就在我们自己手中,是时候改变对可持续发展的偏见了。